【吉林银行首席信息官 邹帮山】面向数智化,吉林银行数字化转型启航
来源:BanTech智库
作者:吉林银行首席信息官 邹帮山
吉
林
银
行
首
席
信
息
官
邹
帮
山
一、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——规划先行
2023年2月27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,明确指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“2522”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。作为现代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,既是认真践行国家数字战略的必然选择,也是加速自身经营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。
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和中国人民银行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》等顶层框架下,吉林银行于2020年启动并实施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1.0》暨“五七三”工程,构建“XMART”金融科技架构体系;于2024年对全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体系化设计,发布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.0》《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》和《数据战略》三类战略,明确金融科技、业务转型和数据应用顶层设计。
二、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——科技筑基
吉林银行立足于全行新发展战略周期目标,通过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。依托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1.0》在2020年启动“吉星”、“磐石”和“星盾”三大工程建设,通过对中台应用系统的全面改造和底层技术能力的合理优化,构建更加科学、高效、安全的IT基础架构体系。
“吉星工程”利用18个月,完成了核心、信贷、数据仓库、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等17个系统的新建和重构,并对110多个系统进行了配套升级改造。
“磐石工程”打造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,由租赁模式转向自主建设、自主运维,2021年同城数据中心投产,2022年北湖主数据中心投产,2023年大连灾备中心迁移完成。主数据中心通过CQC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维认证(L3增强级),为全国第五家。
“星盾工程”是为全面提升我行信息安全能力而启动的工程项目,先后围绕主机安全、终端安全、开发安全等8个安全主题,完成了47项安全防御项目建设。
依托三大工程,吉林银行实现了智慧化、服务化、集约化、数据化“四化”建设目标,创造了新核心、新架构、新基建、新团队、新转型“五新”突破,带来金融科技代际跨越。
截至2024年10月,吉林银行共获得知识产权151个,其中软著123个、专利28个。仅金融科技条线就荣获80余个外部奖项,其中“基于可演进架构的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”荣获2023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三等奖。
三、数字化转型有效抓手——创新推动
当前银行业呈现出竞争白热化、监管深入化、风险隐蔽化等新形势下的特点,因此以创新促进业务模式突破、构建核心竞争力、提升监管合规水平和经营效率,刻不容缓。
1.规划创新
吉林银行于2024年制定《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》,提出数字化转型“12345”纲要:坚持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一个基本点,并行推进“数据驱动”和“平台化运营”两大主线,实施零售金融、公司金融和投资金融三大版块数字化转型,打造风险防控、智慧运营、科技引领和组织保障四大支撑主体,重点在渠道、用户、流程、生态和数据五大维度实现新突破。
2.机制创新
吉林银行通过召开创新研讨会、人工智能训练营、创新孵化培训等多层次的创新机制,激发全行员工的改革创新热情。举办“创意创新大赛”选出重点创新点子优先匹配资源,实现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。积极开展银校和银企合作,建立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,构建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AI机器学习平台,建立数据模型驱动深度营销策略优化。建立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,构建了ADN自动驾驶网络,探索L3.5级自动驾驶网络部署方案。成功申报“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”,是金融机构首次申请吉林省的省部级科创中心。
3.架构创新
吉林银行通过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.0》持续完善我行自顶而下的X-场景生态层、M-多渠道互联层、A-智慧数据层、R-能力资源层和T-技术平台层的五层“XMART”架构,重点丰富场景生态和推广数据应用。并通过“自主选型和建设的‘风火水电’基础供给+信创软硬件+信创私有云+分布式数据库+微服务”等技术栈,为架构创新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。
四、数字化转型潜在动能——激活数据
随着银行数字化的深入,传统的数据应用模式已无法支撑如今智能化、精准化、场景化的经营客户需求,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台,助力业务营销层对数据实时分析、对客户需求精准识别、对目标客户智能触达。吉林银行于2023年启动数据中台建设,构建“DATA+”数据架构,运用管理产品的思路来管理数据,实现“数据随需可见、数据随手可得、数据随处可通”。
一是打造统一数字底座,构建“实时计算+海量数据+智能模型”的大数据服务能力平台,通过数据资产化、服务化等方式,释放数据潜在价值,为实现内外部数据的统一管理、数据存储、处理和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和自动化手段,为业务场景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是打造数据产品工厂,以“数治吉行、数说吉行、数能吉行”为数据产品工厂的先锋军,引领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,全面激活数据在行内各业务领域的应用能力,实现数据资产的统一服务,形成完整的数据产品生态链,持续打造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数据产品。
三是强化数据模型探索,AI应用和数据模型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。我行通过与吉林大学共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,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平台,将客户、产品、资产、签约、行为等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整合,构建业务场景营销和风控模型,满足业务分析挖掘需求,提升业务敏捷性的同时驱动业务的创新发展,为业务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,持续释放数据价值,促使数据资产转化为生产力。
五、数字化转型发展导向——赋能业务
吉林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是为客户提供敏捷数字金融服务,打造最佳线上线下融合OMO的一流城市商业银行。聚焦零售、公金、投金三大业务条线变革要求,重点围绕渠道、用户、流程、生态和数据五大维度赋能。
一是渠道维度效果,手机银行新客开通率达到94.64%,个人电子渠道客户突破500万+,对公电子渠道的企业客户约10万户。
二是用户维度效果,MGM营销客户突破8万人、贷款业务量同比提升69%;新增近40个AI智能营销模型,转化千元和万元客户近7000户。
三是流程维度效果,数字员工RPA机器人应用超过130个业务场景,平均每年节约人工操作时长32万小时,释放约160名员工;实现信贷业务集中审批新模式,部署模型176套、风控策略规则5692条。
四是生态维度效果,打造开放式场景金融服务理念,以市民卡为例,已成功为吉林银行导流和促活180万名客户,配合长春市发放各类消费券550万张,结算金额达4.7亿元。
五是数据维度效果,持续推动数据质量的高标准管控和数据资产的智能化应用,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,编制数据标准1600余项,完成8630张数据表、600+标签、700+指标的数据资产盘点。推广AI机器学习平台、BI自助分析平台等数据探索类应用,提升经营管理的用数赋智能力。
六、面向未来,持续完善数智化银行四梁八柱
未来,吉林银行将持续围绕XMART(生态场景、渠道服务、智能数据、能力资源、技术支撑)的整体技术架构,聚焦两地三中心、信息安全、自主可控、科技创新等四个方面,助力吉林银行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完善两地三中心体系。吉林银行以磐石工程2.0为方案,在现有两地三中心体系基础上,建设异地应用容灾架构、扩大同城容灾系统范围、提升风火水电等基础设施先进性水平。架构上由同城应用异地数据,向应用多地多活演进;容灾范围上由A+类系统同城双活、异地数据向A+类系统同城双活异地应用,A类系统同城双活,B类系统同城主备演进;基础设施层,将继续推进私有云扩容、容器云应用及基于SRv6的网络架构。
二是迭代星盾工程2.0建设。吉林银行在第一个三年战略周期内完成信息安全星盾工程1.0,下一阶段,将从全面提升感知能力、全面提升场景覆盖、统一平台底座三大方向,在网络安全、主机安全、终端安全、应用安全、数据安全、开发安全、密码安全、安全运营、计算安全、移动安全等十大安全板块的升级和开展上,进行安全资源集约化管理和应用。
三是自主可控与信创同步融合。以“应替尽替、真试真用、目标导向”为原则,加快推进全行业务系统信创改造,过程中同步完成团队技术栈转型和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,并全面推广信创金融机具和终端PC,同时提高人机交互友好性。
四是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机制。组织架构方面,科技条线持续扩充科技派驻人员,工作主责围绕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,加强跨条线协同。人才培养方面,运用全行人才生产线的培训机制、结合技术序列的专项考核政策,持续提升科技团队的数字化素养。科技投入方面,在战略层面保障未来3年内每年的信息科技预算占营业收入比在4.5%以上。通过以上机制,保障133个重点实施项目、46个数字化转型项目顺利实施。企业文化方面,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、员工创新训练营等机制,培育全机构的创新文化和生态。
-END-
注:本文著作权属于原创作者所有,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文观点或文字、图片的,应申请获得授权、注明来源。违反该声明者,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前期精彩原创推荐(点击图片进入阅读):
这是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,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最好的时代,关注“BanTech智库”,专注银行科技发展,探索无界金融生态!